一个基层组织因何能有多篇提案获全国政协采用或成民革省委会参政议政范例?那间悬挂着“全国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牌匾的活动室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组织建设密码,能让基层力量持续生长、蓬勃向上?还有万余名受益群众口中“温暖的援手”,又为何能跨越十余年时光,始终传递着民革温度?这些问题,在民革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基层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都能找到答案。
夏末初秋,纪念大会现场,暖黄的灯光映着满场笑意。舞台上,情景朗诵《初心如磐践使命 同心聚力再启航》的字句间,流淌着一段跨越20年的奋斗岁月。台下,新老民革党员并肩而坐,眼神交汇时,既有对过往的深切回望,更有对未来的坚定期许。
二十载春秋更迭,莱芜民革如今已发展为拥有75名党员、5个特色支部的温暖集体。从参政议政的“金点子”落地成惠民政策,到社会服务的“微光”汇聚成帮扶暖流,莱芜民革在履职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以“家”为基 聚人心增活力
20年来,莱芜民革先后荣获足球彩票、山东省委会、济南市委会集体荣誉30余项,300余人次荣获国家及省市级荣誉和表彰。其中,民革莱芜基层委获评足球彩票“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民革莱芜高科支部党员之家被评为第二批优秀民革党员之家;民革莱芜区基层委主委刘英才荣获民革榜样人物称号……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莱芜民革对组织建设的深耕细作。
“我们坚持以争创示范支部和优秀民革党员之家为抓手,努力将每个支部都打造成思想政治合格、组织工作规范、履职能力突出、规章制度健全的基层组织。”谈起组织建设的经验心得,刘英才分享道。
走进莱芜高科支部民革党员之家,从充满书香的“同心书吧”到设施完善的健身区,从宽敞的会议室到记录民革光辉历程的历史走廊,无不透着家的温暖。自建成以来,这里早已成为支部开展思想建设、组织实践教育的坚实阵地。如今,这样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家”,已在莱芜民革的5个支部实现“全覆盖”,让每一位党员都能找到归属感与凝聚力。
“组织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刘英才常跟班子成员强调这句话。莱芜民革吸纳党员,既看重专业领域的实力,更注重为民服务的真心。刘英才介绍,对入党积极分子,莱芜民革从不搞一次性考察,而是让这些准党员全程参与组织活动,通过一次次实践,观察他们是否有“想干事”的热情、“能干事”的能力、“肯担当”的品格。
从事社会工作及“三农”领域的基层工作者、新党员亓悦就是通过这样的“考察”加入莱芜民革的。如今她不仅通过莱芜民革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送去温暖,还利用自身在“三农”领域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莱芜民革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出实招。
调研为先 集众智献良策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刘英才先后当选公社、县、市、省、全国五级人大代表始终坚守的铮铮誓言。作为主委,她的这份“为民履职”的初心,也深深影响着民革莱芜基层委的每一位党员。
20年间,莱芜民革先后有91人次担任从全国到乡镇的五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累计提交议案、建议、提案500余件,社情民意信息800余篇。
2022年全国两会上,刘英才提交的《关于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还收到了感谢函。“这份提案被采纳,不仅是对我个人履职的肯定,更是对莱芜民革参政议政工作的认可。”提及此事,刘英才感慨不已。在她看来,这份认可的背后,离不开莱芜民革多年来始终坚持的“调研先行、集体会商”工作机制。
每年各级两会前,莱芜民革都会召开两会建议提案专题会议。参会人员不仅会详细介绍个人提案、建议的选题背景、调研过程及初步思路,还会结合自身所在领域的专业特长互相提建议、补短板。“专题会议就像一个‘智囊团’,能把不同专业的优势整合起来,让每一份建议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刘英才回忆道,很多提案在经过集体打磨后都会变得全面、扎实。
这套机制不仅使莱芜民革的提案始终保持“接地气、有实效”的特质,更实现了个人提案与集体提案齐头并进、硕果累累。其中,6篇社情民意信息获全国政协采用,14篇得到山东省政协采用,6篇建议被民革山东省委会收录进《民革山东省优秀提案成果汇编》,成为全省民革组织参政议政的参考范例;基层委员会牵头的5篇集体提案入选莱芜区政协大会发言材料。
以“爱”为桥 建长效显真情
“有些关爱,不要打扰,真心去做就好。”谈及社会服务感受,莱芜民革党员王成瑞的话朴实却饱含赤诚。这份赤诚,藏在她为困难学生改变的帮扶方式里,也写在莱芜民革党员扎根一线的行动中。
王成瑞至今记得在“同心为莱 博爱共建”帮扶活动中10名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为了呵护青春期孩子们的自尊心,王成瑞和民革党员们悄悄改变了帮扶方式。“我们跟学校商量好,以‘优秀学生奖品’的名义,把学习用品和过冬衣物送到孩子手上。”王成瑞永远忘不掉,当看到孩子们接过崭新的羽绒服和笔记本后眼里闪过惊喜与骄傲时,她内心涌动起的那种成就感。此次帮扶也让莱芜民革党员们认识到,社会服务不是简单送物,而要走进对方内心。
因此,莱芜民革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定期询问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还开放民革党员活动之家,安排民革党员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孩子们功课。如今这些孩子中有不少都已顺利升入高中,成绩优异。
在莱芜民革的社会服务档案里,这样的温暖故事还有很多。每年“六一”儿童节前,“温暖灌溉希望,科技启航人生”活动总会如期而至,民革党员们带着科普书籍、实验器材走进校园,陪孩子们度过充满知识与欢乐的一天;区直支部的民革党员们主动加入暖冬公益组织,每个月都会上门,一边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一边帮他们辅导功课;每逢“九九”重阳节,“情满重阳、爱心敬老”活动从未间断,莱芜民革还多次联合民革山东省委会,到光荣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送上慰问品……
“在社会服务一线,我看到了大家最真实、最可爱、最无私的一面。”莱芜民革党员崔鑫说,莱芜民革每位党员从来没有“分内分外”的区别,只想着“怎么把事做好”。这份协作,让每一位民革党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愈发强烈。“莱芜民革的凝聚力不是从口号中喊出的,而是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中慢慢锤炼而成。我们因共同的政治理想和初心相聚,又通过共同的社会实践让彼此间的纽带更加牢固。”他说。
王成瑞对此也深有同感:“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让我觉得再难的事也能办成,也让我为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骄傲。”
薪火相传 行远路启新程
纪念大会的尾声是大家一起合唱《不忘初心》。温暖而坚定的歌声中,满是对未来坚守初心、继续前行的无声誓言,为这场回望过往、展望未来的大会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期许。
“莱芜民革20年来最重要的成就,不仅在于获得多少荣誉,更在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队伍。”有着19年党龄的莱芜民革党员郭琳说。望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郭琳满是欣慰与期许。她寄语年轻党员们:“希望你们双岗建功,在本职岗位上成为骨干,在民革工作中发光发热;更希望你们把团结、民主、奉献的好作风传下去,让莱芜民革永远有活力。”
这番话,让民革新党员亓文杰深受触动。作为科技领域的从业者,他已经开始跟着民革老党员参与“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调研。“民革老党员们教我怎么找调研切入点,怎么跟企业负责人沟通,怎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行的建议,这些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面向未来,亓文杰表示,将团结身边的民革青年党员,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努力成为莱芜民革发展的“生力军”,为新时代足球彩票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在刘英才看来,75名民革党员携手同行的模样,正是组织最珍贵的“薪火”。“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份‘薪火’护好、传好,把民革莱芜基层委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勇于争先、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传承好,继续书写下一个更辉煌的20年。”刘英才如是说。
(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