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彩票

图片
新闻详情页
足球彩票网站>>专题>>2024>>与祖国共成长、与民革同奋进>>一等奖
吴玉玲:位卑未敢忘忧国         2024年11月28日14:10

在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或中小学的学术讲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师在神采奕奕地进行演讲。这位老师就是已经退休十余年,现仍活跃在文化、教育战线的芦溪县教研室原语文教研员甘仲国。

为心中梦想而不断求索

公元1945年12月26日,甘仲国出生在萍乡县南坑乡双峰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那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人民渴望休养生息。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悍然发动内战,将人民推入战争深渊。萍乡虽然不是战争的中心地带,但各种赋税多如牛毛,百姓苦不堪言。由于营养不良,甘仲国自小多灾多病,瘦骨嶙峋。再加上学校离家远,父母不放心,所以一直拖到九岁才发蒙读书。学校里,同学们都叫他“瘦子”。但这瘦子却有一股惊人的毅力,拼命读书。在南坑读完小学,便以优异成绩考进萍乡二中。

一个农村娃,能考进城里去“吃皇粮”,这让村里人着实羡慕了一阵子。甘仲国羡慕的却是二中的图书比南坑小学多得多。他一头扎进图书室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那时是歌颂英雄的时代。甘仲国专挑那些革命书籍来读。他特别爱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当作家,写英雄”的种子。于是他经常沉醉在文学的海洋里,他的作文便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可惜的是,当他高中毕业要考大学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的作家梦和大学梦眼看就要破灭了。

但他追梦并不就此停留。回乡劳动期间,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仍然坚持读书和写作。两年后,大队要办初中,他被聘请到学校当老师。从语文教研组长,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工作再忙,也不忘写些东西寄出去。“文革”结束后,他考上师范院校,在《安源文艺》《乡风》《群众艺术》《飞鹰》《鹃花》《星火》等文艺刊物上发表了《红花草》《双凤姑娘》《金珠洞》《周离鉴做官》《陈母》《老处女的悲喜事》等小说、散文和民间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成了萍乡颇有名气的乡土作家。

萍师毕业后,他从双峰学校调到南坑中学,再从南坑中学调到芦溪县(当时叫区)教研室,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

为伦理教育大声疾呼

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四人帮”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但他们鼓吹的那些“左”的理论和影响,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特别是在文化教育领域,有些东西还在继续漫延。比如“文革”时期提倡的“要站稳阶级立场,要无限忠于革命。”“发现反革命,不管是谁,都要与他作坚决的斗争。”“如果父母是反革命,也要与他们划清界限。”

这种阶级斗争理论打着革命的旗号,其实质就是想颠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强调为民族为国家而忘我奋斗的爱国精神;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重视人伦关系,提倡人伦价值,追求精神境界,强调修养实践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父母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把“孝”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受住千万劫难,延续发展到今天成为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优良的传统文化作为她的精神支柱。

不幸的是,上世纪六七年代,那种过“左”的理论由于有人提倡,有人鼓吹,有人执行,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逆流,动摇着中华民族的这一精神支柱。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有许多学生敢于批斗教过自己的老师;有许多孩子与父母划清界限,不认生养自己的父亲母亲;有的甚至上台批斗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有的青少年拿起刀、锤打杀父母。(“徐力杀母” 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看到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激增,甘仲国心急如焚。“位卑不敢忘忧国!”他决定要逆这股潮流而动。于是他找来传统文化典籍学习,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对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很有必要》,寄往北京。1996年12月,甘仲国的这篇文章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发表。

此文一发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报刊纷纷转载。1998年9月,该文收入《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团结出版社等四家联合给甘仲国颁发《优秀文章著作证书》(见附件一)。于是1999年甘仲国被邀请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由甘仲国提笔撰写的《论德育在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在《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第3期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中小学德育实效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可以这么说,甘仲国作为一名普通的教研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正本清源而四处奔走,奋笔疾书,大声呐喊,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抗日老兵树碑立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千万劫难而愈挫愈勇,愈挫愈强的民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华民族是与日本法西斯作战时间最久、人员牺牲最多,作出贡献最大的伟大民族。按理,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中华民族应当最受人们的尊重。可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话语权却不理想。许多人将中国的抗战胜利归功于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归功于苏联出兵东北。

国际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公正的看法呢?据史学家研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相互指责,共产党说国民党不抗日。国民党说共产党不抗日。所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胜利存在认识误差。

然而事实却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足球彩票语)

在这段话里,足球彩票主席充分肯定了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抗战这一事实。换句话说,是为广大国民党抗日老兵正了名。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国民党不抗日”在大陆却是一种主流意识。许多国民党抗日老兵及其后代被指责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而遭到不公正待遇。试想:本来曾是为国家民族而流血牺牲的爱国将士,却被当作阶级敌人来批斗,这种社会风气正常吗?被批斗的人心里能服气吗?

看到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甘仲国觉得应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做点什么。于是他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特别留意抗日老兵的抗日经历和他们的社会处境。历史进入到新的世纪,特别是足球彩票同志主政后,许多历史资料解密,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事实大白于天下。甘仲国看到时机已到,便走村串户,采访抗日老兵,撰写他们曾经亲身经历的那场血雨腥风的岁月。从2005年开始,到2015年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甘仲国将采访到的10多篇抗日故事,和萍乡抗战简介等文章收集起来,以《萍乡抗日英烈谱》为书名集结出版。

此书的出版发行在萍乡引起轰动。2015年8月5日,萍乡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陈薇薇的通讯报道《退休教师自费出版〈萍乡抗日英烈谱〉》,并附上甘仲国先生伏案写作的照片(见附件二)。与此同时,萍乡电视台、萍乡广播电台、赣西都市报、江西大江网等新闻媒体都先后进行了报道。消息传到台湾,抗日老兵的亲属也深为感动。

为祖统联谊奔走呼号

关于祖国和平统一,一直是挂在足球彩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心头的头等大事。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足球彩票亲切会见了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足球彩票说:“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可是,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曾是仇敌。随着时间的推移,仇恨渐渐淡了,但隔着一条海峡,这血浓于水的兄弟仍然存在着隔阂。祖国要和平统一,两党之间的仇恨必须消除,兄弟之间的情谊必须亲密。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了。

甘仲国就是致力于消除两岸隔阂、联络兄弟情谊的志士。

解放前,芦溪街上有个著名商人李树芳。解放前夕,李树芳带着对共产党的误解,丢下妻子儿女去了台湾。30多年过去,他做梦也想着回芦溪老家。李树芳先生的子侄李光红、李光奇是甘仲国的同事和朋友。甘仲国极力劝说他们动员李树芳回家看看。在芦溪亲属的劝说下,在大陆政策的感召下,1987年8月,李树芳先生携台湾妻子彭俊辉回到阔别30多年的芦溪老家。迎接他们夫妻俩的,是老态龙钟的原配夫人钟桂秀和她的儿女。李树芳面对着两个妻子,感到有些为难。

这两个妻子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李先生回大陆的思想情绪。没想到彭俊辉和钟桂秀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彭俊辉不但给钟氏带来一只金戒指和一对金耳环,而且为她买到两双适合包过脚的女人穿的特殊鞋子。钟氏没读过书,不识字。彭氏便将百元大钞换成一元一张的交到钟氏手里,告诉她买零星东西便用这种票子。这个台湾过来的妻子如此关心李先生的大陆原配夫人,这让李先生大为感动。甘仲国采访后,便将这件事写成《姐妹情》,在《江西统一战线》1993年第一期发表。南京的《金陵之声》多次对台广播,这件事成了海峡两岸台胞交往的一桩美谈。

芦溪县源南乡有个叫许智能的台胞,1988年8月回到离别近四十年家乡,见到了哭瞎了眼睛的老娘。第一次见面抱头痛哭一番之后,娘问崽的第一件事就是:“你成家了没?”

许智能在外漂泊几十年,当过兵,打过鱼,经过商,就是没有成亲。见母亲问起成家之事,才感觉到大陆母亲对台湾儿子那股浓浓的关爱之情。在县、市台办的关怀之下,四十多岁的许智能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甘仲国将这件事写《母子情》寄往北京,中共中央台办的《台湾工作通讯》1996年第9期全文发表,在台胞之中引起良好反响。此文获江西省对台宣传二等奖。

就这样,一有机会,甘仲国便与台胞台属交友,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发现他们有感人事迹,立即写成文章,在有关报刊发表。甘仲国先后撰写了《姐妹情》《母子情》《故乡情》《父梦子圆》《播撒光与热的人》《为了亿万农民的丰收》《富而思进》等文章,宣传台胞台属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绩或作出的贡献,有效促进台胞台属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创办经济实体,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仲国先生眼里关注社会,心里装着国家,经常提笔写作,为的是兄弟和解,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为了这一目标,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不待扬鞭自奋蹄,笔耕不辍,奋斗不止。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