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甘肃地处沙漠分布区与黄土高原区,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2%,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差,用水困难问题突出。如何解决甘肃高质量发展的缺水问题,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委会主委霍卫平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他提交的《关于加快调整黄河“八七”分水方案,保障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的建议》《关于将河西走廊调水工程纳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的建议》,全部与此相关。
“足球彩票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加强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调整重大问题研究。”霍卫平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大稳定、小调整,优化细化《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国家“八七”分水方案),下游地区要更多使用南水北调供水,腾出适当水量用于增加生态流量和保障中上游省份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
“黄河‘八七’分水方案分配给甘肃省黄河地表水耗水指标为30.4亿立方米,占总流域耗水指标371亿立方米的8.2%;人均耗水指标为168立方米,占人均自产水资源量的24%,为全流域人均水平308立方米的55%,也远低于相邻省区的人均水平。”霍卫平认为,多年来,甘肃省受黄河“八七”分水指标限制,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困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根据《甘肃省水安全保障规划》,在充分考虑极限节水、深度节水的情况下,到2035年全省缺水仍将达到23亿立方米。就当下而言,甘肃水资源总量已较上世纪减少16%,黄河流域减幅达20%,由于来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流断流天数持续增加,庄浪河、渭河、泾河在甘肃境内年均断流天数17~67天不等。
霍卫平在调研中发现,即使在充分考虑极限节水、深度节水的情况下,到2035年甘肃省缺水仍将达到23亿立方米。就当下而言,甘肃水资源总量已较上世纪减少16%,黄河流域减幅达20%,由于来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流断流天数持续增加。“近年来,通过大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甘肃省缺水问题有了较大改善,但尚未根本扭转,发展的一大突出短板仍然是水资源短缺、水指标不够的问题。” 霍卫平解释道。
为解决上述问题,霍卫平建议,希望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加快黄河“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并在“八七”分水方案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甘肃实际情况,给予倾斜支持。
那么,河西走廊该从何处调水?霍卫平将目光投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连通长江、黄河及西北内陆河水系,为黄河流域及河西走廊地区供水”的重要战略部署。
霍卫平了解到,目前,国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初步方案,有上、下线两条线路方案,上线工程调水40亿立方米在甘南州玛曲县贾曲入黄河,下线工程调水130立方米在定西市岷县中寨镇入洮河,从而解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区缺水问题。
“由于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消融,雪线上升,冻土沙化,地表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主要的内陆河流断流,罗布泊干涸,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民勤县以北的阿拉善盟合拢。”霍卫平说,2022年,河西出现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沙尘暴频数增加。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大西北”的生存发展,直接威胁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面对这一现状,霍卫平建议,对西线工程的上线、下线功能进行明确分工。上线工程要坚持“高水高用”,在龙羊峡水库解决青海东部、甘肃河西五市、内蒙阿拉善盟等地区用水问题,远期可展望向新疆东部地区供水;下线工程经过九甸峡、刘家峡、黑山峡、古贤等水库的逐级调蓄,解决甘肃中东部、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区的用水问题,同时由九甸峡引水经临夏、兰州向河西调水,建设河西走廊第二供水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我国最具战略意义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之一,实施后可全面提升各受水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和生态用水补给能力。”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也是霍卫平关注的焦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河西走廊调水工程是西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调水有效利用的重大工程,目前两条线路方案均涉及甘肃和相邻省份,跨越黄河、大通河等跨省河流,穿越祁连山脉等复杂区域,工程量大,投资量大。为此,霍卫平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和南水北调西线专咨委组织力量深入河西走廊等地区,开展气候变化、水资源演变、生态环境等相关考察调研,对调水的必要性、紧迫性进行深度论证;将河西走廊调水工程纳入西线主体工程,由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从根本上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战略通道安全。
来 源| “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 _ 闻超
海报 _ 闻超
本期编辑 _ 许晨星 李艳鹤